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理路
    
作者: 朝, 戈金
工作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与其他民间口头艺术门类的研究历史比较而言,中国史诗研究的历史相对较短,这也与其极为丰厚的蕴藏量形成明显反差。毕竟迄今已经有数千种史诗故事得以收集和存档与公私机构和学者个人手中。

形成规模的史诗搜集普查运动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间虽经起伏,但至今已在多民族的中国形成文本多样、传播广泛的颇为壮观的景象。大致有规模和系统的史诗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成果应属“中国史诗研究丛书”,不过彼时多数成果涉及的乃是阿尔泰语系史诗传统的专著和论文,讨论中国南方史诗传统的数量上较少。

发展至今,中国史诗学建设方面,有几点较为突出,形成某些新见和研究范式的转折:

1,  拓展了史诗理念和定义,确立了创世、迁徙和英雄史诗三大类型。

2,  从书面史诗读物转到更多关注活形态史诗传统。

3,  调整和重视两重视阈:文本解析和田野研究;地方传统和代际传承;民众传播和个体的创造性;特定文本社区中传承人与面对面听众作用;他观与自观;“目治”与“耳治”的两重强调。

4,  推进了句法解析的模型,推介了田野“再认证”路线。

5,  反思了“文本格式化”的诸多弊端。

6,  辨析了田野研究和文本化进程中“五个在场“因素的作用。

7,  将口头诗学理念引入古典文献的研究中。

8,  引入和总结了“书写型传承人”等晚近出现的概念。

9,  影响了其他领域的研究,例如民族音乐学、曲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