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岗龙】 蒙古英雄史诗的政治学
    

陈岗龙(中国)

  蒙古英雄史诗不仅仅是简单的英雄故事。蒙古史诗的主题和结构实际上对应着蒙古民族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及其历史发展。尼古拉•鲍培等蒙古学家研究喀尔喀蒙古英雄史诗之后指出,喀尔喀史诗具有14-17世纪蒙古封建社会草原贵族反对中央集权统治的主题。笔者认同鲍培的观点,并认为蒙古英雄史诗更多地是部落战争史诗,蒙古史诗都有明确的政治隐喻。

  蒙古史诗从简短的单篇史诗发展为情节复杂的复合史诗,不仅仅是史诗本身文学样式的发展和丰富,同时也是蒙古社会部落联盟的结果。通过战争和婚姻,部落之间结成联盟关系,不同部落之间原有的单篇史诗也重新组合成新的情节复杂的复合史诗。蒙古史诗从最初的单篇史诗到两个回合的失而复得史诗,最后发展成《江格尔》这样庞杂的并列复合史诗,实际上都对应着传承史诗的蒙古各部落和部族之间的动态联盟关系。因此,研究蒙古史诗情节结构的发展还应该考虑到蒙古社会部落联盟等政治和历史问题。

  蒙古史诗的主要形象也都具有政治的隐喻。蒙古史诗最具特色的形象——恶魔蟒古思的多头一体特征,实际上就是部落联盟的象征。蟒古思的头越多,力量就越大,这实际上就是加入部落联盟的部落越多,军事实力就越强大。英雄战胜蟒古思,不仅要一一消灭蟒古思的头,而且必须彻底消灭蟒古思隐藏的灵魂,这实际上就是摧毁部落联盟的核心。而面对强大的多头蟒古思,英雄需要至少一名助手来协助他,而英雄的助手往往都是受到蟒古思的袭击,失去部落人口和草场的另一位英雄。这说明,面对强大的部落联盟敌人——蟒古思,英雄也只能联盟其他的部落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败共同的敌人。
本文结合蒙古社会制度史,从蒙古英雄史诗的主题、结构和形象三个方面讨论史诗所蕴含的政治隐喻。这种政治隐喻对了解今天蒙古国外交政策也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发言人简介

  陈岗龙,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蒙古学和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与教学,侧重蒙古英雄史诗研究。著有《蒙古民间文学比较研究》、《东方民间文学概论》、《蒙古民间文学》、《草尖上的文明》等20多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译文100多篇。蒙古英雄史诗研究方面的主要代表作有《蟒古思故事论》、《蒙古英雄史诗锡林嘎拉珠巴图尔——比较研究与文本汇编》、《琶杰、毛依罕演唱的英雄史诗之研究》等。